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时尚 > 《论语》之乐(24)孔子到底有没有给儿子“开小灶”?陈亢为何而喜? 正文

《论语》之乐(24)孔子到底有没有给儿子“开小灶”?陈亢为何而喜?

2025-04-04 21:25:08 来源:每日快讯网 作者:远方 点击:360次

孟子有句话,叫“易子而教”,意思是自己的儿子最好交给别人教育。 做老师的对此大概深有体会。 当然,这主要是指一些系统教育而言;作为家长,言传身教,无形的影响,对孩子的影响依然巨大。 孟子这说法,是不是受孔子影响,就不得而知了;因为《论语》中,有一个非常经典的“孔子教子”情节,人们还把它编成了故事,叫“孔鲤过庭”。 《论语》中,孔子直接教育儿子孔鲤的情景,一共有两次。 陈亢问于伯鱼曰:“子亦有异闻乎?” 对曰:“未也。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诗乎?’对曰:‘未也’。‘不学诗,无以言。’鲤退而学诗。他日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礼乎?’对曰:‘未也’。‘不学礼,无以立。’鲤退而学礼。闻斯二者。” 陈亢退而喜曰:“问一得三:闻诗,闻礼,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。” (《论语·季氏》) 陈亢,孔子弟子,亢一般读如“刚”。孔子的儿子,名叫孔鲤。 孔子年轻时就已成名,鲁昭公听说他有了儿子,命人送了两尾鲤鱼,以示祝贺。 当时孔子处在低谷期,受当权者排挤;国君也是大权旁落,双方“情投意合”。 孔子对此礼遇,十分感激,给儿子起名为“鲤”,以示纪念。 可惜孔鲤死得早,人们不知道他的太多事迹。倒是孔子的孙子孔伋(即子思),在曾子等人悉心教导下,成了大才。 无论如何,有个教育家老爹,让人浮想联翩,近水楼台先得月,一定能得到孔子的不少教诲吧?陈亢有此疑问,于是问孔鲤:“孔老师给你开过小灶(有过对你与众不同的传授)吗?” 孔鲤说没有。不过,他倒是回忆起了两件事,都是和父亲在庭院中的对话。 第一次,孔子自己在院子里站着。孔鲤很懂礼节,从长辈面前路过,要小步快走,叫作“趋”。 这一趋,倒有点像“想开溜”。老爹把他喊住,问:“你学诗了吗?” 那时候的“诗”,专指《诗经》。 孔鲤回答:“没有。”孔老师说:“不学诗,就不会说话。”还能怎么办?孔鲤只好回去学诗。 又一次,同样的场景再现,孔子问:“学礼了吗?”孔鲤说没。孔子说:“不学礼,何以立足于社会?”孔鲤于是开始学习礼。 陈亢听完,十分高兴,说:“问一个问题,有三个收获。知道了要学诗,知道了要学礼,还知道了君子不会偏私自己的孩子。” 陈亢为什么高兴?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这两点,孔子多次说过,对他来说,应该也不是很新鲜。真正让他高兴的,是第三点:孔子教给亲儿子的,和教给同学们的,没什么不同,并没有专门给儿子开小灶。 儿子相当于学生,也就是说,学生相当于儿子——至少在学习、教育上如此。 把学生当儿子教的老师,能不让人感动、感慨吗? 孔子另一次直接教育孔鲤,也算不上“开小灶”,只不过更加具体。 子谓伯鱼曰:“女为《周南》《召南》矣乎?人而不为《周南》《召南》,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!”(《论语·阳货》) 上一次,是让他学诗,这一次,直接给他点明:学好诗经里的《周南》《召南》两篇,并且做了评价:一个人如果不学《周南》《召南》,就像对着墙壁站立一样啊! 对着墙壁站立,什么感觉?前面被挡,什么都看不见,危险来了看不见,前景看不见,一脸茫然。 看来,学《诗经》,不仅可以用来说话,更可以用来规划生命,让人的眼光更长远、视野更开阔。 高金国,笔名高了高,高级编辑,著有《好父母养出好孩子》《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(12册)》《少年读史记故事(3册)》《中国历史超好看(6册)》《人生是一场修行》《唐朝那层窗户纸》《齐国那些事儿》等图书32册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作者:方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头条新闻
图片新闻
新闻排行榜